完善主体资料,免费赠送VIP会员!
* 主体类型
* 企业名称
* 信用代码
* 所在行业
* 企业规模
* 所在职位
* 姓名
* 所在行业
* 学历
* 工作性质
请先选择行业
您还可以选择以下福利:
行业福利,领完即止!

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

NULL

ad.jpg

BIM建筑|井冈山演艺中心提升改造 /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+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

发布于:2025-02-12 18:57:19

网友投稿

更多
改造后的建筑外观  ©张旭
新建部分立面外观  ©张旭
演艺空间  ©张旭

设计单位 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+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

项目地点  江西井冈山

建成时间  2024年

建筑面积  3531.13平方米


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。

 

项目背景

 

井冈山大会堂建于1966年,位于井冈山茨坪镇红军北路10号,在红军北路与长坑路三叉路口的南角,主楼为两层建筑,后部大会堂为一层建筑,原为南侧井冈山宾馆的附属建筑。井冈山大会堂和井冈山宾馆是人大、政协等重要会议的会场及下榻宾馆,曾接待毛泽东、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,见证了新中国时期井冈山的城镇发展,具有较高的社会、科学和历史价值。

 

改造前的建筑与周边环境鸟瞰  ©张旭
项目区位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
井冈山大会堂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风格,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—,尤其是前厅的正立面,构成了当地重要的集体记忆。正立面横向为三段构图,中部高起,两侧拱卫,突出中部,强调对称,构图庄严稳重。纵向构图分为台基、墙身、大屋顶——青砖外墙;三角木屋架实现传统歇山屋顶样式;利用—层窗台水平线条提高台基视觉高度。装饰细节多利用构件材料、做法的自身组合,仅在重点部位做简化的传统纹样,也是当时典型的民族形式建筑实例之—。

 

改造后的建筑正立面  ©薛亮

建筑原有平面呈飞机形,坐西朝东,两层的主楼如张开的翼展,由中轴线上的门廊、门厅及票务、会议、办公等功能房间组成;建筑后楼为单层的329座会堂,舞台两侧配有耳房。由于现有的舞台空间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,希望通过改造和扩建既有建筑植入新型文艺活动,活化历史建筑、提升地方吸引力、更好地面向社会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。

 

改造前的建筑平面形式  ©张旭

2021年9月东南大学韩冬青教授设计团队赴井冈山实地踏勘,随后展开调研和设计工作。工程于2024年整体完工并调试结束,情境剧《星火》在改造后的大会堂内举办了首场演出。

 

情境剧《星火》表演现场 ©薛亮

 

设计理念

 

根据剧组对空间的诉求和既有建筑与场地情况,设计团队希望尊重历史风貌,展现时代风格,保留改建前部两层主楼,拆除后部一层会堂,扩建一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大型演艺空间。通过地形改造和景观化处理,将城市道路与场地、建筑有效衔接,形成布局合理、空间开放、亲民的市民空间。

 

城市建筑自然脉络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改造后的建筑环境鸟瞰  ©薛亮
改造后的建筑正立面  ©张旭

更新策略一:地形改造

 

基地与周边环境整体高差较大,东侧基地内与外部城市道路高差3.2米,西侧基地内与外部城市道路高差2.1—3.9米;原整体环境略显封闭,需由井冈山宾馆侧进入场地。

 

模型照片:改造后的平面布局  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
改造设计首先在面向红军路界面打开沿红军路的挡土墙,设置台阶向上进入老楼,此为主要的步行出入口,满足观演的公共性质;其次,在建筑内部充分利用基地东西向的高差,解决观演空间高差问题——在新楼内高差由观演台阶下降化解;最后,新建部分出口与长坑路直接衔接,新建建筑地下室为舞台设备空间。

 

改造前后建筑剖面对比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模型照片  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
改造充分挖掘建筑和场地的地形禀赋 , 实现了符合功能需求的空间流线。同时建筑积极对街道界面,塑造活跃了城市氛围。

 

红军路大台阶  ©薛亮
长坑路后大门  ©张旭

 

更新策略二:新老并置

 

为保持建筑从尺度、风格、材质协调统一,改造采用新老并置、相得益彰的策略。

 

1)新楼与老楼:为尊重历史风貌,保留前部二层老楼的外观风貌和完整性,拆除后部一层会堂作为新楼,容纳剧场演艺空间。由于功能需要,自身形体巨大,新建剧场与主楼之间的连接部位采用收缩和悬挑的“脖颈”式空间结构,既保留了传统中轴线的空间秩序,又形成了对自身体量的消解——新的整体既不显臃塞,又界定出清晰、积极的街道界面。

 

模型照片  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建筑新旧部分鸟瞰  ©薛亮

2)新结构与老结构:老楼改造的通高前厅展示了保留的原木屋顶桁架结构,并植入新的钢结构构件以满足承重及防火要求。拆除部分楼板作为剧场前厅通高空间,原位保留毛主席像和背景浮雕墙,延续历史记忆。

 

结构的新老并置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室内原有及新置入钢结构  ©薛亮

3)新材质与老材质:新演艺空间材质上,用陶砖幕墙呼应老楼立面的青砖,既保证风貌整体协调又保持新建部分低调,突出主楼的历史厚重感。

 

新旧部分立面材质  ©张旭
新建部分陶砖幕墙细节 ©张旭

 

更新策略三:城市建筑

 

新的使用需求促成了建筑与地形、与城市、与人之间新的可能以及城市密度的提升。井冈山作为革命圣地,在地建筑有统一的调性,而井冈山大会堂曾为庄重严肃的会议场所,改造后既符合井冈山的城市精神,又成为了公共性高、交通性强、开放度大的亲民空间及城市空间。更新后的大会堂作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演艺中心,激发了街道活力,增添了城市亲和力,更是成为了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、实现城市范围内的功能综合配套和品质提升的城市建筑。

 

改造后的城市氛围  ©薛亮

 

实施效果

 

1)城市化提升:

 

改造前——存在高差和围墙,基地与周边道路割裂。

改造后——通过地形改造和景观处理,将城市道路与场地、建筑有效衔接。

 

红军路改造前原貌  ©张旭
红军路改造后夜景  ©薛亮

2)新功能活化:

 

改造前——房屋状态和设备设施已落后于不适应时代需。

改造后——植入新型文艺活动,活化历史建筑,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。

 

改造前的会堂内部  ©张旭
改造后的演艺中心  ©薛亮

 

更新意义

 

井冈山大会堂项目于2021年9月启动调研和设计工作,并于2024年竣工。该项目设482座的观众席,并配有现代化的演艺配套设备,来打造动态沉浸式的观演空间。

 

如何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发掘出建筑的新时代意义,如何在特定的场地中处理建筑与城市及地形的关系,如何使之成为容纳各种综合活动的城市建筑,是本设计项目的聚焦之处。

 

改造保留历史建筑空间并参与到新的城市空间和内部组织中去,处理新老建筑关系、赋予历史建筑礼仪性中心性,通过地形改造和景观化处理改善城市界面、塑造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,通过传统和现代材料结构建立新与旧、过去与当下的联系,是本设计项目的解决之法。

 

井冈山大会堂,是人大、政协重要的会议场所,见证了井冈山经济、社会的发展。如今在崭新的井冈山大会堂中,可以观看一场沉浸式的红色情景剧,感受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。此次改造在物质层面达到了活化历史建筑的需求,更是在精神层面达到了面向社会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综合目标。

 

 

设计图纸 ▽

 

总平面图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轴测示意图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首层平面图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地下室与二层平面图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立面图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剖面图  绘制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

 

完整项目信息

项目名称:井冈山演艺中心提升改造项目

项目类型:演艺建筑、文化建筑、历史建筑改造更新

项目地点:江西省井冈山市

设计时间:2021年—2022年

建设时间:2023年—2024年

用地面积:3834平方米

建筑面积:3531.13平方米

设计单位:东南大学建筑学院+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

联系方式:https://arch.seu.edu.cn/

主创建筑师:韩冬青、张旭

建筑设计:俞海洋、董亦楠、胡蝶、沈旸、张涛、郑言

设计研究:杨一鸣、宋颖、石晓夏、徐桦、梁思滢

摄影:张旭、薛亮
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+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。欢迎转发,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。
投稿邮箱:media@archiposition.com

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谢绝转载。

未标题-1.jpg

上一篇:政策新闻 | 依法强化管理 提升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

下一篇:BIM建筑|光伏+储能:宁德时代零碳茶馆 / HATCH汉齐建筑